2013/11/29

如何把 iMac 大屏幕作獨立顯示器


相信不少朋友都有用過手提電腦,需要做簡報的話,也會使用電腦上那個視訊輸出(Video Out)功能,包括舊式的 VGA 或新式的 HDMI,用來連接投影機或大電視。 

有沒有朋友曾經想過,把一部 PS/3 或 XBOX 360 連接到這台手提電腦的 HDMI 接口,然後用手提電腦的屏幕來打遊戲機?很多朋友都知道,那個 VGA 或 HDMI 是視訊輸出,是用來連接另一台顯示器的,並不是視訊輸入,怎能用來連接遊戲機呢?但當事情發生在 iMac 上,就有很多朋友認為 iMac 機背那個視訊接口是可以接受電視遊戲機的 HDMI 視訊輸入,並千方百計去打聽怎樣用 iMac 的大屏幕來打遊戲機。

讓我們重溫一下各年代 iMac 的視訊接口。

2006 ~ 2009 年初(mini-DVI)

在 2006 至 2009 年初推出的 17"/20"/24" iMac,它背後的視訊接口都是 mini-DVI 規格,是純粹的視訊輸出,你可以放棄用它來連接遊戲機的念頭。除非你有能力把 iMac 拆開再自行組裝,例如在 LCD 面板上強行加入一個視訊輸入接口,否則還是買一個 LCD 屏幕比較簡單。

在 2009 年初,Apple 推出首部配有 mini-DisplayPort 的 20"/24" iMac,但同樣是純粹的視訊輸出。

2009 底 ~ 2010 年(mini-DisplayPort)

到了 2009 年底,Apple 首次推出 21.5"/27" iMac,改用了 mini-DisplayPort 作為視訊接口,令它可以連接更高解析度的顯示器外,更破天荒在同一個 mini-DisplayPort 接口引入視訊輸入功能,稱為「目標顯示器模式」(Target Display Mode),但它有不少限制。

首先,這功能只適用大碼的 27" iMac,細碼的 21.5" iMac 是沒有視訊輸入功能的。其次,它只支援 DisplayPort 視訊輸入(包括 mini-DisplayPort)。

因為同期推出的 MacBook Pro 都已經配有 mini-DisplayPort 接口,Apple 的想法是,你可以透過一條 mini-DisplayPort 對 mini-DisplayPort 電線,把 27" iMac 的屏幕作為 MacBook Pro(或另一台 iMac)的延伸屏幕,這樣就可以擁有兩個屏幕的工作環境。

這消息流傳後,不少朋友曾誤會,只需要花 HK$298 買一個 mini-DisplayPort 至 HDMI 連接線,就可以將 27" iMac 及電視遊戲機連接起來。誰不知要做到這個效果,不是要一個 mini-DisplayPort 至 HDMI 連接器,而是要一個 HDMI 至 mini-DisplayPort 連接器,更準確的說,它不是一個連接器,而是一個體積不小的連接盒子,甚至需要額外的電源供應才能操作。 

不久,終於有廠商生產了這個 HDMI 至 mini-DisplayPort 連接盒,索價 US$150。因為技術限制,它只提供 720p 品質的視訊輸入,並不能充份利用 27" iMac 那個具有 2560 x 1440 解析度的屏幕。

到了 2010 年,Apple 為 iMac 作了輕微升級,在視訊輸出及輸入方面維持不變。

2011 年以後(Thunderbolt)

為了推廣 Thunderbolt 這個傳輸介面,Apple 在 2011 年陸續把 mini-DisplayPort 換上功能更多更強大的 Thunderbolt。於是在 2011 年推出的 iMac,都換上了 Thunderbolt 作為視訊接口,視訊技術又有了新的變化。 

2011 年的 iMac 仍然保持「目標顯示器模式」這功能,甚至推廣至全線 iMac 系列,無論是 21.5" 或是 27" 型號都擁有「目標顯示器模式」功能,這是一個好消息,但同時又有了新的限制,現在它只支援 Thunderbolt 作視訊輸入,以往的 DisplayPort 視訊輸入設備在這些 iMac 上又無效了。 

如果你有一部 MacBook Pro 或 MacBook Air 是配有 Thunderbolt 接口的話,可以透過一條 Thunderbolt 對 Thunderbolt 電線,把它跟 2011 年 iMac 連在一起,就能夠把 iMac 的屏幕作為手提電腦的的延伸屏幕。

至於 2012 年及 2013 年推出的 iMac,在 Thunderbolt 視訊輸出及輸入方面維持不變。

想用這些配有 Thunderbolt 接口的 iMac 來打遊戲機的朋友,你們又會失望了。正如上述,這些 iMac 只支援以 Thunderbolt 作視訊輸入,早幾年那個 HDMI 至 mini-DisplayPort 連接器並不適用,現在唯有等待廠商生產一個叫 HDMI 至 Thunderbolt 連接器的設備。

啟動「目標顯示器模式」

有關「目標顯示器模式」的詳細資料,可參考這裡。簡單來說,就是打開 iMac,並按下 Command + F2 鍵。



2013/11/18

再次破解 Apple TV

去年參考一些網上資源,寫了幾篇介紹如何透過修改 DNS 設定,讓 Apple TV 可以直接觀看大陸電影網站的文章,包括 Apple TV 直接觀看內地電影網站Apple TV 看優酷粵語版本Apple TV 直接觀看內地風行網等,意外地得到大家的喜愛。 

可惜,自從今年八月份起,Apple 使用了 https 協定來加強存取「預告片」的安全性,以往只修改 DNS 設定的方式並不可行。現在需要透過 iPhone 設定工具程式,把一個修改描述檔直接寫進 Apple TV 內,再配合修改 DNS 設定,才可以直接觀看大陸電影網站。

首先到這裡下載 iPhone 設定工具程式。為免破壞本公司「專業」形象,這裡只會以 Mac 做示範。

已有網友製作了一些適用的描述檔,大家可到這裡下載 appletv-fix.mobileconfig 描述檔,稍後會利用 iPhone 設定工具程式把這個細小的檔案寫進 Apple TV 內。

先為 Apple TV 接上電源,再找一條優質的 micro USB 線,把 Apple TV 連接到電腦的 USB 埠。我試過用雜牌線,結果無法辨識,最後找來隨 Kindle 附送的 micro USB 線才能成功。

打開 iPhone 設定工具程式,這時左邊欄會出現你的 Apple TV。 

在功能表下選擇「加入資料庫…」。

選擇剛才下載的 appletv-fix.mobileconfig 檔案。 

在設定描述檔中,按「安裝」把描述檔寫進 Apple TV 內。 

完成後,「安裝」按鈕會變成「移除」,重新把 Apple TV 接到電視機。 

參考 Apple TV 直接觀看內地電影網站的介紹,將 DNS 位址修改成 210.129.145.150。

在 Apple TV 功能表中選擇「預告片」,就可以進入新的「盒子大師」。 

依照這個方法,雖然可以再次接上這些視頻網站,但由於地域限制及地區版權等因素,香港的用戶還要面對很多問題,例如不能登入及連線速度緩慢等。 

未知透過 VPN 翻牆回到大陸會否好一點,有網友可以分享一下嗎?

2013/11/03

系統升級前更要做好備份

免費的 OS X Mavericks 推出後,符合升級資格的用家大都勇往直前、先用先享受。先不談升級後各樣軟件的兼容性,大家升級前有做好備份嗎? 

硬碟是耗損物,隨著日子過去,它的效能及可靠性都會不斷降低。我經常用的比喻,硬碟就好像一條橡筋,而你每天都會用這條橡筋來紥不同物件,某天它一定會斷的,只是遲或早的問題。我不會去想怎樣令這條橡筋變得更可靠,這是不切實際的,我只會想如何用多一條或兩條橡筋去紥物件,當其中一條斷裂時,其它橡筋可以減低我的損失。 

據我觀察,一隻硬碟如果每天操作的話,能夠用上三四年已算很不錯,也是合適時候更換一隻全新的、更快的、更大容量的硬碟,讓電腦重獲新生。例如四年前的 MacBook Pro,大多只配備了 160GB / 320GB 的硬碟,以今日最高可達 1.5TB 的標準來看,容量確實是細了一點。如果勉強繼續使用,硬碟可能會忽然「壽終正寢」,令人措手不及,未有做好備份的話,更會蒙受不必要的損失。

日常使用電腦時,即使硬碟有一點點小毛病,因為讀寫時間都很短促,所以問題未必會擴大。例如我每晚打開 MacBook Pro,即使用了兩個小時來上網、檢查郵件或打字,但真正讀寫硬碟的時間加起來可能不到十分鐘,而且讀寫硬碟的動作是非常分散的,讀一下、停一下、再寫一下,可以說是十分「悠閒」。 

但進行系統升級又如何呢?它可是要「連續地、劇烈地」進行一至兩小時的讀寫動作,於是很多小毛病都會被擴大,最終可能導致硬碟損壞,這就是為甚麼那麼多朋友的硬碟都在系統升級時突然死亡。 

用一個較易明白的比喻,假如一隻硬碟的壽命為五年,即每一年大約是人類壽命的二十年。平日的硬碟讀寫就好比去公園散散步、或者追追巴士,大部份人都可以應付,而系統升級就好像要參加馬拉松賽跑。一個二十歲、四十歲甚至六十歲的人跑馬拉松,或許不會有大問題;但強要一個八十歲、一百歲的老人家去跑馬拉松又如何?經常聽到很多朋友抱怨說,硬碟昨天還是好好的,為甚麼會忽然死亡呢?朋友,你有聽過猝死嗎?

Mactivity 在以往多次 Mac OS X 系統升級期間,都會收到不少硬碟死亡的查詢,是我多年來的親身經驗。幸好近年有了 Time Machine 技術,不少朋友都有使用外置硬碟進行 Time Machine 備份的習慣,避免了不少損失。